第三百七十一章 太子名晃_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七十一章 太子名晃

第(1/3)页

  

  仇池落入北魏之手,这让刘义隆极其不满。

  人在愤怒的时候,总想干点什么出格的事,以泄心中的怒火,骂人、摔东西是普通人比较常用的技俩,但刘义隆贵为一国之君,他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早在仇池之战的上半场,宋军还很是顺风顺水,刘义隆自然喜不胜收,特别任命刘真道为雍州督导官,裴方明为梁、南秦二州督导官,以资鼓励。

  这两人都是西部战场上的中流砥柱,且战功赫赫,此举当然是希望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国家繁荣昌盛做出更多贡献。

  裴方明当即表示,保卫边疆是份内之事,就算不升职加薪,也会全身心投入,为表明心迹,坚决辞让中央的任命,不肯就职。

  刘义隆的感觉比较怪异,欣慰占一定比重,但更多的居然是嫉妒和怨恨,嫉妒在官场上竟有这种赤诚之人,大出自己所料,怨恨一个臣子竟敢为了自己的名誉而公然让君主难堪。

  此时刘义隆选择隐忍不发,但很快仇池失守,他内心的愤怒开始变得不可理喻,虽对北魏无计可施,但对付自己的部属总是轻车熟路的。

  443年7月25日,仇池的战火刚刚平息不久,刘真道和裴方明同时遭到指控,说他们在仇池之战中,侵吞了大量金银财宝和名马,依律下狱处死。

  事件发展得尤其迅猛,半点征兆都没有,不但当事人满脸问号,朝野上下更是一片哗然。

  这两人可能在军事才能和名气上都比不上檀道济,但遭遇却并无二致,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有时并非愚忠,只因无处申诉,而又不想当乱臣贼子,最后终于只剩下一条死路。

  这就是社会的悲哀,正义从来都只是服务于当权者的利益。

  拓跋焘也经常杀人,只是杀人理由比刘义隆的更显充分一些,而且很少砍人脑袋,多数时候都是让当事人自行了断。

  皇子拓跋俊的母亲早些年因为得罪拓跋焘而遭诛杀,拓跋俊也受到牵连,变得既没今天又没明天,便选择破罐子破摔,荒淫不法,肆意妄为,终于惹怒了父亲大人。

  441年3月28日,拓跋焘下令把拓跋俊从王爵降为公爵,以此作为警示。

  却不想此事成了拓跋俊爆发的导火索,连同杀母之仇一起结算,暗中动员府上亲兵叛变。

  拓跋焘得知之后,真是满心的恨铁不成钢,擒获拓跋俊后,忍痛让其自杀。

  到了第二年底,拓跋焘让政府行政官李顺,评审文武官员的等级,用作将来封爵的标准,结果李顺收受大量贿赂,以致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2.tiannaxs.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