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两翼齐飞-上_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三章 两翼齐飞-上

第(2/3)页

的克卢格元帅担任;之前担任突袭任务的莫斯科战斗集群下辖了克卢格的第4集团军、第9集团军和赫尔曼霍特第3装甲集团军,这一战斗集群仍然由莫德尔大将指挥,负责莫斯科方向对苏冬季防御战。

  在南翼,龙德施泰特元帅留下的集团军群司令职务由赖歇瑙元帅担任——赖歇瑙也是在龙德施泰特调离的同时火线提拔为元帅的。然后下属的顿涅茨克-哈尔科夫-罗斯托夫方向战斗由克莱斯特大将指挥,克里米亚半岛方向的战斗由曼施坦因上将指挥。

  一番大换血后,德军中最为老派的元帅们被调动到了次要防御性岗位上亦或是直接退休,莫德尔和曼施坦因、赖歇瑙等新锐将领和力挺希特勒的元帅占据了攻击部队的主要方面,让最高统帅部和陆军参谋部意见相左的情况大大减少,也让本就处于元首绝对控制下的海空军和陆军之间的配合更加丝丝入扣。

  而且这一切的措施,从镇服人心传言方面也是很说得过去的——在莫斯科作战的前半段中,莫德尔坚决执行了元首的指令,克卢格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博克元帅和勃劳希契却多少有些畏首畏尾乃至消极避战。从维勒安的角度来看,元首实施这一换血的过程中帝国安全部也是非常支持这一决定的,并且尽可能利用维勒安目前在军方已经开始逐步有一定影响力的威望提供方便。反正在维勒安看来,希特勒破除陆军中的不服势力也是一种对自己将来控制军队的铺路,谁让他已经把自己视为希特勒的必然继任者了呢。

  ……

  与南方的冬季战斗相比,北面的需求更加严峻——毕竟相对于即使在隆冬时节也还可以确保部队补给顺畅的黑海战区,靠近北极圈的芬兰湾到了12月底之后基本上步兵就难以在严寒的野外长时间活动了——即使套好多层皮袄皮靴也一样会快速失温。而且与全年不冻的黑海相比,在没有破冰船的情况下,11月中旬起芬兰湾封冻开始后,掌握着波罗的海制海权与海运权的一方优势就会逐渐消减——在海面没有冻结的时候,掌握制海权的一方可以利用海运优势解决补给问题,大海冻结后,双方就又回到众生平等的状态了。时间拖得越久,此前依靠海运积累起优势的一方,其优势也就会渐渐耗竭。

  故而,11月底芬兰湾刚刚彻底冻结实、气温又不至于太冷的那段时间,实在是德国人在北方大展拳脚的良机——零下二三十度的气温下作战对于德国人和芬兰人来说也不算不可接受,比之12月中下旬后降温到零下40度以下时要温暖得多,芬兰湾的冰层又足够结实,不会让4号坦克和黑豹-2开上去后苏联人一对冰面炮击就炸碎冰层导致坦克沉入海底。

  一切的天时地利,决定了北方战线的战事在莫斯科方向逐渐沉静下来之后,首先进入了重新发难的阶段。

  11月30日,重新得到了第4装甲集团军回归支援的北方集团军群终于恢复了进攻的活力,在入冬前相持阶段利用芬兰湾海运抢运的物资也让这里的八九十万德军部队暂时过上了物资充足的日子。在200多辆黑豹-2坦克和30多辆灰熊突击炮、大批4号坦克到位后,德国人从几个月前进攻喀琅施塔得时的出击阵地罗蒙诺索夫地区再次集结重兵并出击。

  与两个月前相比,曾经作为德国人在芬兰湾地区心腹大患的喀琅施塔得要塞乃至整个科特林岛,此刻已经成为了德国人进攻北岸的最大臂助了——当初德军从南岸进攻喀琅施塔得时,面朝南岸的14英寸炮台都是不计工本用列车炮和战列舰炸毁的,北岸的11英寸炮台和8英寸炮台因为不在德国人进攻的方向上,最终大多是被降落在山顶的伞兵攻陷的,起码有三四十门11英寸和8英寸的重炮基本完好地落入了德军的手中,经过简单的维护后,这些炮弹可以和“德意志级”装甲舰、“欧根亲王”重巡洋舰主炮通用的重炮就重新焕发出了战斗力,以科特林岛北部航道仅仅5公里的宽度,喀琅施塔得的北岸炮台完全可以控制北岸沿岸30公里内的苏军阵地。一般抢滩作战缺乏炮兵火力支援的问题就这样轻松解决了。

  11月30日全天,芬兰湾上空的炮声就没有停歇过,数十门坚不可摧的要塞炮和德国人额外部署到喀琅施塔得的数百门150mm、170mm加农炮、榴弹炮发出震天的嘶吼,和北岸梅列茨科夫大将的苏军重炮集群开始了一场以炮会友的激战。面对德国人拥有的要塞炮,不甘示弱的苏军炮兵在纵深区域部署了12门B-5280mm榴弹炮和70余门B-4203mm榴弹炮——这些被冠以“斯大林之锤”凶名的巨兽,本就是在圣彼得堡的波尔舍维克兵工厂生产的,哪怕在德军围城的日子里,波尔舍维克兵工厂也没有停歇过其巨大的灌钢包,一刻不停的为苏联虹军制造着重炮。两年前,这些巨炮曾经是撕裂芬兰人曼纳海姆防线的最重要决定性武器,在往南运输的路线被切断后,这些无法运走的大炮自然是就地转入防御作战,把圣彼得堡营造成了一个史上最大炮台群。

  德国人的优势在于巨炮射程更远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2.tiannaxs.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