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丢车保帅_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七章 丢车保帅

第(3/3)页

底摸清了苏联人的想法——苏联人这是想把莫斯科外围变成玉石俱焚的不毛之地,让德军的攻城部队在这个冬季连一根取暖的木柴都必须从后方运来,得不到任何补给,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德国人不得不放弃继续快速突进的想法,而是把大量的兵力放在保护自己的后路上,并伺机歼灭小股的苏军破坏部队——如果没有这种谨慎的保护,也许最终莫斯科外围200公里区域的地带会被苏联人烧得精光都有可能。

  ……

  “进攻者到达进攻路程的终点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使会战中取得了胜利也不得不退却,因为他在这时既没有足够的进攻力量来发展和利用胜利,又无法补充已损失的兵力。”

  这句话是兵圣克劳塞维茨说的,出自《战争论》。看上去非常的理论、概括、凝练、精辟。但是事实上,兵法源自战争而高于战争,克劳塞维茨的这句论调绝不是圣人的生而知之,而是他当年给统帅普鲁士军队的布吕歇尔将军担任参谋副官,与拿破仑作战时依靠屡战屡败得出的经验教训。

  如果把刚才那句看似理论的话加上戏肉和韵律,那么就会摇身一变成为:“纵然我取得了胜利,但我已没有部队去争取尔后的胜利。”这句话,就是拿破仑本人在1812年的俄国战争中亲口说的了,时间点是他在博罗金诺战役中击败库图佐夫之后。很明显,克劳塞维茨在此处只是扮演了一个法学家的概括角色——一个当事人陈述了一个“狗咬人”的事实,一个法学家在讨论这个事实的时候,却需要上升到“饲养的动物攻击人类”的理论高度上去借鉴抽象法条。

  不过,抽象有抽象的好处,那就是他可以利用归纳法的一般性原理来推断未知事物的发展方向。此时此刻,在时间踏入1942年11月中旬的时候,围困莫斯科的德军遇到的种种情况,与当初克劳塞维茨概括的几个抽象条件要点实在是太相似了。1812年时拿破仑遇到过的问题,1942年希特勒再次遇到了。因为维勒安的未雨绸缪,前线军队在基本生活物资的保障上比历史同期有了很大的改观——中央集团军群的部队按照人头分摊的话,至少可以保证每个士兵分到一件皮棉袄,两件再生革的军大衣和厚皮靴,士兵们每人每天也可以吃上巴伐利亚灌肠作为肉食补充,不至于出现因为冻饿伤亡的不必要损失——当然,这些只是在集团军群层面上而言的,事实上,一些进攻过快,突入过于深远的部队往往拿不到足够的物资,陷入了随时可能崩溃的岌岌可危境地。

  “截止到11月15日为止,我军前沿部队已经完成了对莫斯科的初步包围,部分交通便利的方向上,前锋部队距离莫斯科仅70公里。但是形势也非常严峻,根据前线部队统计,在11月5日至15日的10天内,我军总共击毙击伤莫扎伊斯克一线以外的苏军残兵20万人,自身伤亡4万人,150处村镇、城镇级别的居住区被苏联人彻底烧为白地。

  维亚济马防线与莫扎伊斯克防线圈之间的地带中,只要没有我军驻防的居民点已经被苏联人清洗到了一个不剩的程度,根据保守估计,起码有80万苏联人口被烧死或者即将在不远的未来冻饿而死,无法再给我们提供任何物资。在一些深远地带上,我们的侦察营身后有足足150~200公里的距离内找不到任何完好的道路,所有交通设施悉数破坏殆尽,只能使用半履带装甲车和使用了钉刺轮胎的卡车运输部队需要的物资。

  根据以上情况——中央集团军群请求以维亚济马防线为底线,莫扎伊斯克防线组织前沿支撑点,对莫斯科改为围困为主的作战方式,待到冬季结束后重新发动攻势。”

  一份中央集团军群博克元帅起草的请示,被摆在了最高统帅部的案头,希特勒不得不面对这个痛苦的抉择——自己已经歼灭了700多万苏军了,自己的前锋距离莫斯科,最近的只有70公里,究竟是逐步放弃被苏联人烧作白地的中间地带作为缓冲,打一个冬天的防御战,还是一鼓作气完成最后的一击?中央集团军群,有这个能力完成这一击么?
记住手机版网址:m2.tiannaxs.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