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拆东补西_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六章 拆东补西

第(2/3)页

墙换来的,改造后的SU-85m机动力迟钝,机械故障因为重载运行而提高了数倍,侧向防护仍然薄弱,只能算是一种防御战中临时拼凑的武器。

  ……

  对于苏联人来说,SU-85m能否在短时间内顶住德国人,为苏联争取到拉拢盟友,筹备防御所需的时间已经是一句后话了——因为即使当天SU-85m的转产就开始,起码也要个把月才能出样车然后量产,这对于眼下迫在眉睫的莫斯科防御战丝毫帮助都没有。

  既然如此的话,颇有远见的斯大林和朱可夫为什么还会做这种损眼下战力、图远期实力的盘算呢?很简单,那是因为德国人在11月3日拿下莫扎伊斯克后,经过数日的努力,已经沿着莫扎伊斯克环线铁路奋勇突进,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彻底完成对莫斯科的围城——届时,剩余的170万苏军战斗人员、45万莫斯科武装市民、6000门轻重火炮、1万多具简易反坦克武器、700辆坦克、突击炮和900架作战飞机将被被围困在以莫斯科为圆心,半径100公里的莫扎伊斯克环线铁路内。

  莫斯科被合围后,斯大林就算想用添油战术往莫斯科城内补充援军也将变成不可能,他们必须依靠城里的剩余人马撑过后续的三个月,然后再后方积蓄足够的力量,然后才能考虑是否里应外合打破德国人的包围圈的问题。SU-85m驱逐战车和100mm口径的D-10反坦克炮等项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布置下去的。

  或许有人会问:莫斯科防御圈内怎么还会有170万人的苏军战斗人员呢?在10月初莫斯科会战开始的那一刻时,苏军总数就不过两百二三十万出头,维亚济马战役一下子歼灭苏军103万人之多,莫扎伊斯克防线的战斗苏军再次损失了25万人,按理说能剩下百万大军就很不错了,难道贝利亚抓了所有莫斯科青壮都去当兵了?

  事实并非如此,贝利亚确实抓了不少莫斯科青壮拿起武器,但是那些人只能算作武装市民,这170万人确确实实是正规的苏军,至于多出来那六七十万人马么,历史上是不存在的,但是此刻因为莫斯科的形势之危急远过于历史同期,所以贝利亚在斯大林昏迷、局势危急的那段时间里,向斯大林那个当远东沙皇的格鲁吉亚老乡阿纳帕先科大将下了求援令——必须竭尽所能立刻调集全部可以调动的远东军队前往莫斯科。

  阿纳帕先科没有辜负斯大林对他的绝对信任——原本他已经在前线战事危急之时向斯大林拍胸脯说每个月可以给斯大林2个集团军,10月份的人马本来已经调度到位了,结果斯大林还嫌不够,不仅要提前调拨11月份的援军,还把要求的规模增大了三倍。阿纳帕先科大将把朝鲜地区和海拉尔、海参崴的苏军几乎抽干了才凑足了斯大林要的兵员数量,又弄到了足够的火车皮,然后运输部门又发现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运能根本不够支持短时间内集中运输那么多人,只好采取沙俄时代在日俄战争时用过的老招数——不考虑单线铁路的运能极限,用一次性运输的方式破坏性使用火车——数以百计的苏联火车皮被按照一锤子买卖的方式疯狂地从远东地区往乌拉山以西拉人,到了目的地车站之后不掉头而是选择直接进仓休整,实在堆不下的就推出铁轨翻倒留待日后修复。阿纳帕先科大将填了几十万劳工的生命修出来的那条河西伯利亚大铁路平行的简易公路也派上了大用场,在火车需要调度转场的空档,数以千计的汽车扮演了短板衔接的填充剂角色,完成了这一部队调度史上的奇迹,在德国人切断莫斯科与后方的铁路联系之前,把额外的5个集团军送进了莫斯科。

  完成了这一切后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2.tiannaxs.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