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实则虚之_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六章 实则虚之

第(3/3)页

联的传统领土,这里的铁路很多事当年德国人援建的标准规而不是苏联式的宽轨。

  5座主要堡垒在德国人不要钱一样的轰炸中尽数化为齑粉(苏联人是把360°全向射击的堡垒建筑成使用152mm炮、122mm炮和防空炮群的对地防御工事,然后把打击战列舰的巨炮埋在山里,和别的要塞恰好相反)苏军隐藏在堡垒内的人员物资受到了极大地损失,最后只能让所有部队躲到山体坑道中去躲避巨型炸弹的轰炸。

  德国人消耗了价值上数千万美元的汽油和炸弹,也有二十几架轰炸机在持续数日的轰炸中被苏军防空火力和战斗机击落。苏联方面,损失了40门的B-4“斯大林之锤”203mm重炮,以及数以百计的152mm、122mm加农炮、榴弹炮、要塞炮,人员炸死炸伤数量达到了28000余人。大部分表层防御设施被摧毁后,德国人的战列舰也加入到了远程炮击的行列中来——每天夜间,“俾斯麦号”和“提二批次号”战列舰都会接近到科特林岛西面大约20~30海里的地区,然后利用420mm主炮发射底部凹陷高爆弹发挥射程优势轰击苏联人的防御体系,每晚都可以倾倒几千发420mm级别的超重炮弹。

  需要说明的是,喀琅施塔得一贯是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母港,而苏联特色是海军部队军舰渣渣,水兵众多,所以有大批海军勤务人员和基地防御部队可以客串陆战人员。而整个波罗的海舰队可是拥有10万水平的庞大单位,在德军进攻喀琅施塔得之前,因为梅列茨科夫大将的支援,岛上挤着的人数远远不止10万。这种情况下,一座只有区区20平方公里面积的小岛上挤了十几万人马,足够坚固深远的坑道工事数量就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因此在德国人的地毯式轰炸下伤亡两三万人之多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

  “司令官阁下,波罗地海舰队方面来电,要求允许撤走岛上一部分的人员——主要是在前期德军轰炸中的伤员和精神状态异常失去战斗力的人员,还有陆军方面的支援兵力。岛上的表层工事在德国人的反复轰炸下已经基本上失去了防御力。而坑道区域也无法长期藏匿十万大军,这样僵持下去的话,还没有入冬德国人就会把我们的血流干了。”

  一个艰难地抉择摆在了梅列茨科夫面前——波罗的海舰队方面的要求说得比较委婉,没说要把海军的战斗人员直接撤一部分下岛,只是说先把陆军那些来抢地盘的家伙送走,还有之前德国人的轰炸炮击造成的伤兵和神经衰弱者。可是梅列茨科夫当然可以听出,舰队方面所指的神经衰弱者具体可以解释为哪些人。

  “难道这就是莫德尔把他的装甲师提前一两个月摆到罗蒙诺索夫地区,做出一副休整等待进攻姿态的原因?”

  圣彼得堡防区的面积非常广大,不算北部一直到维堡之间的沼泽地带,单看圣彼得堡周边的大防御圈,就有4000多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积。在这片土地上,苏联人散布着150万人的正规武装力量和300万平民、民兵。在德国人打响喀琅施塔得方面的火力攻势前,主防区的战斗已经演化为了筑垒工事地带的炮战——也就是那种性质上来说运动性不足,接近一战形态的战斗方式。

  勒布元帅要打破这种战斗形态,要么就是和之前一样发挥莫德尔上将的第4装甲集团军机动优势围城打援,在外围打运动战,分割歼灭战,扩大战场,把苏联人从坚固防御带的战斗中拖出来。

  “要么就是……”梅列茨科夫想到这里,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要么就是……把150万苏联军队从4000平方公里的旷野中集中起来,然后用高效率的优势火力杀伤削弱……对,一定是这样的!”

  梅列茨科夫念及此处拍案而起,所有的情况在他脑中变得豁然贯通——想想看日本人在库页岛和太平洋门户诸岛的防御吧!日本人也很喜欢构筑坚固的工事和伪装,但是他们从来不在战事不急迫的时候部署太多的部队到那些小岛上——当然,日本人还是会留下很多的预备队,一旦地面战事吃紧后就利用海军的优势及时调动。

  苏联人的海军当然是劣势,或者可以说是几乎被全歼,但是芬兰湾北岸和科特林岛之间,区区三四海里的距离还不至于阻挡住苏军随时增援喀琅施塔得的脚步!自己怎么会变得那么胆小,命名芬兰湾还有一两个月才会封冻,却因为恐惧德国人的坦克提前把那么多部队送到岛上去给德国人屠杀!德国人命名就是打炮战打得不耐烦了,觉得苏军地不熟不够密集,炮兵杀敌的效率不够高才出此毒计的!

  “传我的命令,同意波罗的海舰队方面的请求,同时允许他们将‘因为德军炮击轰炸而神经衰弱者’的人数控制在5万人以内——不过撤下来的部队必须随时待命,在11月海湾封冻之前,岛上的防御部队必须恢复到满编状态。”
记住手机版网址:m2.tiannaxs.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