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实则虚之_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六章 实则虚之

第(2/3)页

—包括在1850年代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在英法舰队的支持下,英法土奥联军在连续11个月的围城猛攻后,拿下了的南线千年要塞塞凡堡,可是同样在北面,英法联军的舰队却被喀琅施塔得挡在了圣彼得堡之外(当然,英法联军本来就没打算在波罗的海方向展开陆战,只是要封锁俄国的舰队)。从这种角度来说,喀琅施塔得也算得上是不输于塞凡堡的要塞了。

  不过工程虽然巨大,这个要塞的成本却不高,因为俄国人利用了芬兰湾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当时的施工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在冬季芬兰湾连底封冻的时候用马匹和雪橇拉来大量的巨石堆放在科特林岛西部的浅滩区域,然后等到春天来临大海解除封冻后巨石顺势沉入海底堆高地基,如此往复数年,科特林岛的最狭长处居然达到了10公里的长度,可以说完全是和水城威尼斯一样靠人工的力量在大海里堆出来的。

  因为岛屿的构筑基于人工,那么对岛屿两侧航道的控制也就变得很容易。北侧航道逼仄浅狭,被填塞到最多只能通航巡洋舰级别的舰船,以供芬兰湾北岸的俄军补给船只使用。南部的主航道则宽阔流深,理论上当前世界上的船都可以通过。与之相对应的,喀琅施塔得在要塞炮台的设计上也和这种对航道控制的功能需求配合地丝丝入扣——在要塞的北面,俄国人设置了7座山壁嵌入式炮台,总计拥有14座双管280mm口径克虏伯重炮,合28门,世界上没有一支巡洋舰组成的舰队可能逃过这种恐怖打击的火力而存活。在岛屿南面主航道一侧,俄国人布置了4座炮台,总数虽少不过安装是口径更加巨大的305mm和350mm岸炮,而且为三联装形式,有些是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时代的末代战巡舰马肯森级设计使用的13。5英寸主炮,在战后德国海军消失的年代,这些废弃的巨炮被卖给了俄国人构筑要塞,也有意大利人和捷克人的305mm三联装炮台(奥托梅拉拉和斯柯达生产),总计管数24门。这些巨炮的任务是,一旦有战列舰试图进入主航道之后,就可以近距离实施轰击。

  这个设计可以说比英国人在马耳他和直布罗陀的设计更加高明,也比苏联人自己在塞凡堡的设计更加坚固稳妥,或许世界上的同类要塞只有土耳其人在伊斯坦堡构筑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要塞炮台可以与之媲美。

  众所周知,马耳他、直布罗陀和塞凡堡三处海防要塞,需要面对的敌军舰队来袭方向是很随机、全向的,因此所有对付战列舰的主炮台都必须遵守一个价值,那就是拥有360°或者尽可能大的方向角射界,否则的话,敌人进攻的时候只要摧毁了面向主攻方向的炮台即可实施登陆进攻,为了达到这一点,炮台就只能做成可升降式或者至少是可以背负着其顶甲上的山体一起转动的姿态,转动动力装置和液压系统的限制让顶部防御的厚度受到了制约。

  事实证明,之前的直布罗陀和马耳他的英军主力炮台大多数是被德国人用一两万磅重的“獠牙”和“掩体粉碎机”滑翔炸弹炸毁的,因为几米厚的岩石加上数十英寸的钢甲也挡不住那种强大到变态的炸弹攻击。但是如果换成喀琅施塔得的炮台,这一招就不管用了——喀琅施塔得要塞只要防御南面一侧的航道,敌人的战列舰不可能从岛屿的其他方向通过并袭击圣彼得堡,所以这里要塞炮台是牺牲射界嵌入在山壁里的,顶上还有几十米厚的山体,哪怕后世的战术核武器炸中山顶也不一定能把山削平炸毁下面的炮台,所以德国人的空中打击对于摧毁这里也就无效了。

  如果维勒安。蒙斯克殿下可以亲眼观摩这里的要塞,并且知道因为他的干预,让帝国在另一个平行空间中原本会搞出来的“多啦A梦”800mm巨炮因为他的干预而扼杀的话,不知道会做何感想呢?

  当然,维勒安部长是很忙的,这些北方集团军群需要自己解决的问题,只能让莫德尔将军和勒布元帅自己去操心拿捏了,最多申请一下海军的配合。

  9月22日,德军轰炸机群开始了此后持续三天的对喀琅施塔得不间断轰炸。150架FW-Ta400和400架Ju-288组成的空前轰炸机群轮番上阵狂轰猛炸——这已经是勒布元帅集中了几乎全部配属给北方集团军群用于配合北线作战的重型轰炸机部队了,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北方集团军群其他几条次要方向的空中支援都被改为依靠FW-190F/G和Me-410B替代。

  小岛的要塞区在前三天的时间里究竟承受了多少吨航空炸弹的洗地无人可以统计,只知道德国海军特地拨出了4条万吨级的军火船给位于塔林空军基地的德国空军运输炸弹,炸弹的消耗量大到只能依靠海运,波罗的海铁路都无法腾出那么多的运能——要知道波罗的海铁路已经是德军三路进攻中路况最好的一条了,因为它经过的波罗的海三国领土都不是苏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2.tiannaxs.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