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舰队决战-上_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 舰队决战-上

第(2/3)页

裂渗水,航速下降。A炮塔的旋转传动机构也在剧烈爆炸的作用下破损,“威尔士亲王号”那本来就只能做到2°/秒龟速转动的4联装14英寸炮塔此刻转动起来更是举步维艰。由于“威尔士亲王号”特殊的火力结构,使用的是2座四联装1座双联装14寸炮塔的结构,如果放弃一座四联装炮塔的话,就相当于损失了40%的火力,这自然是不能接受的,同时为了保持齐射,萨莫维尔上将只能选择让全舰放慢射击速度,给A炮塔留出足够的转动时间,全舰齐射周期从80秒进一步下降到了100秒,只有德国人效率射击的五分之一。

  继“毛奇号”首开纪录之后仅仅三分钟,“罗恩伯爵号”也在“威尔士亲王”头上找到了让自己发迹的机会,在一轮齐射中它的B炮塔发射的两枚16。5寸炮弹全部命中了“威尔士亲王”中部,一枚砸在主装甲带上,硬生生把亲王的15英寸后主装甲带撕开一个十几米长的口子,并且炸碎了内部的数条蒸汽管道,第二枚击中了侦察机的弹射器,把还没起飞的两架水上飞机连同弹射器、救生艇一起炸为齑粉,溢泄的燃油和弹药连同爆炸的威力一起,把2号烟囱连根击断。底部锅炉蒸汽管道喷出的高压蒸汽得到了一个宣泄的破口,发出火车汽笛一样的嘶吼从此处喷涌而出,扫荡着舰桥外部的一切附属设施,雷达、火控观测室和防空指挥塔尽皆化为齑粉。

  战斗持续到6点30分,英国人还没找准他们的目标,而德国人依靠火控计算机和光学仪器、雷达方面的优势,已经将“威尔士亲王号”的上层建筑和部分辅助舱室砸了个稀巴烂,“伊丽莎白女王号”、“厌战号”也在“俾斯麦”和“提尔皮茨”的分别打击下各自中弹1~2发,冒出了滚滚浓烟,看上去状况极其可怖;“伊丽莎白女王级”各舰比“乔治五世级”还要薄弱至少2英寸的主装甲带在16。5寸的重炮下完全没有任何抵抗力,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由于交战距离很远,双方的炮弹落点切入角都超过30°,德国人的炮弹都是砸在甲板上的,而没有击中舷侧的水线装甲,让舰体没有大量进水乃至沉没的危险——纵然德国人的大炮穿甲力再强,击中加班的话也就最多炸穿几层装甲甲板,破坏一些上层建筑和火力,只要没穿到主炮弹药库和油库、轮机舱等要害,战舰就沉不了。

  不过饶是如此,萨莫维尔上将也已经要抓狂了,德国人的炮打得更准,这是英国海军二十多年前就总结出来的经验,不然的话一代代皇家海军先贤也不至于如此强调依靠情报优势集中优势兵力以众凌寡了。可是你就算再准,好歹也别太夸张吧?更让人感到不可饶恕的是,根据海军强国们的经验,以目前的技术战列舰炮弹在2万5千码以上根本是不应该可以击穿同样段数吨位的重甲战列舰的——因为经过2。5~3万码的射程后,炮弹的动能在经过长时间的飞行和空气阻力的阻挠后,速度已经较低了,动能损失是非常大的,而且德国人一贯是喜欢使用高初速、低重量的轻质穿甲弹的,这种轻质穿甲弹在远程上的动能损失就更为明显——因为炮弹的动能是与质量成正比的,也是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的,在出膛动量相同的情况下,轻质弹的动能更高,可是速度较高导致的空气阻力也更大,按理说德国人的炮应该是利于近战才对,远战完全不是德国人的长处。

  “谁能告诉我!德国人是怎么做到的!”萨莫维尔上将的手指骨节捏的咯咯作响,他自问自己的作战策略没有丝毫错误,可是为什么!德国人居然在他们不擅长的远战穿甲上表现如此优异?

  3万码外的吕特晏斯当然可以想象的出来,此时此刻的萨莫维尔上将心中在怨念着一些什么,可是,底凹弹这种佩内明德空气动力研究室总结出来的弹形,可以有效提高15%的最大射程的30%~40%的吊射末端弹丸速度,难道我一定要告诉你么?

  “司令,我们击中‘马来亚号’号了!看,它的后方两座主炮塔都报销啦!”

  “乖乖,‘格奈森诺号’连续3轮都有数发炮弹击中‘拉米利斯号’,唉,可惜了,12。6寸的穿甲弹还是不够给力啊,只能砸烂敌人的火力和上层建筑,看来要击穿13寸的主装甲带起码要接近到2万码以内动能才够。”

  “不好,我们被‘伊丽莎白女王号’跨射了,哦,我们被击中了!”

  6点34分,英国人终于取得了第一个战果,“伊丽莎白女王号”的1发15寸炮弹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2.tiannaxs.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