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 高欢之治_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九十章 高欢之治

第(1/3)页

  随着高欢退去,邙山之战也宣告结束。

  充满各种戏剧情节的第二次邙山大战,让东西魏双方都意识到一个问题,在对方没有出现大的破绽之前,想要实现统一北方的宏愿,几乎是不可能的,就算基础更雄厚的东魏也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但不可否认,成败的待遇一定是大相径庭的,东魏毕竟打了个漂亮仗,善后工作就可以做得更轻松自如。

  西魏边陲的小部落,趁着西魏政府军挫败的机会,不时引发骚乱,虽然不足以动摇西魏,但也让宇文泰疲于应付,东魏大将侯景便在西魏把精力放在平叛的时候,一举收复北豫州和洛州等地。

  早于542年8月16日,高欢便擢升仪同三司、文官部长侯景兼任副行政长官、中央驻黄河以南特遣政府总监,特别授权他可以随机应变防卫或进击萧梁及西魏。

  侯景如此受到器重,足见高欢对他并无一丝猜忌,但侯景却一直心存介蒂,并最终迈出危险的一步。

  就像电影《非常嫌疑犯》里面的口水金特,侯景貌似猥琐卑贱,很容易让人产生轻视的念头,但越是这种人反而在某一时刻让旁观者大跌眼镜。

  站在高欢的立场上,他就看错了这个和他一起从底层爬起来的小人物,他认定这种人,只要能给予足够的好处,就一定能换取忠诚,因为这种人因为自身的缺陷,天生骨子里就是自卑的。

  但其实自卑分很多种,有种是自轻自贱,而还有一种则是流于癫狂,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敌意,想当然地认为别人都想害他,所以不信任任何人,甚至厌恶任何人,所人人包括自己的亲人,都不过是达成自己目的的垫脚石。

  侯景就属于后者,只是这一时期的他,表现还极为含蓄,也不怪高欢没有识破其真面目。

  相比之下,同样与高欢一起创业的司马子如、孙腾、高岳、高隆之等四人,就远比侯景看起来要充满威胁。

  这四人是留守京师的要员,因为高欢一直都在自己的大本营晋阳,所以他们在邺城就有充分的自主权,权势之大,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望而生畏。

  高欢既已意识到不能轻易吞并西魏,便把精力放在国内,打算消弱他们的权势,以稳固自身权力,所以特别让长子高澄出任最高统帅、兼立法院总立法长,同时把监察院所掌机要事务,全划给立法院,文武官员的赏罚,都报告高澄裁决。

  高澄本年23岁,正是充满活力的年龄,且他本就任性妄为,得到父亲的授意,对这份工作简直不要太喜欢。

  孙腾有次拜访高澄,因为态度不够恭敬,高澄让左右侍从把孙腾从床上揪下来,拿刀柄拼命殴打。

  太原公高洋有次在高澄面前,称呼高隆之叔父,虽然辈分如此,但高澄勃然大怒,当面诟骂高洋没出息。

  邺城官员有人向高欢上报类似的情况,高欢往往一笑置之,后来还对高级官员说:“我这个儿子啊,一天天长大,心性却还是孩子,老哥们最好多多包容嘛,呵呵。”

  大家都不是傻子,都知道高欢是有心放纵高澄,于是三公部长级以下官员见了高澄,没有人不表示畏服,京城的政治环境为之大变,高澄的姑父库狄干,从定州来京议事,站在门外三天,才得到高澄召见。

  随着高澄在邺城只手遮天,他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2.tiannaxs.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