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崔氏父子_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一十七章 崔氏父子

第(2/3)页

关是天生的险要,刘裕用水军进攻,不可能攻克,但如果在北岸登陆,向北方入侵,那却容易得多,刘裕号称是讨伐秦国,但从其部署行军来看,指不定打的什么主意,而且魏秦已有姻亲,出于道义,也不可以不出兵救援,应该出军切断黄河上游,阻止晋军西上。

  国立大学主任教授崔浩,对此持不同意见,反驳说:“刘裕对秦国处心积虑,为时已久。

  如今姚兴已死,姚泓懦弱愚昧,内部更是兵连祸结,刘裕正是利用他们的危机,决心夺取,我们如果此时插手,惹毛了刘裕,势必真的让他转移目标,到时候我们可要代替秦国挨打!

  现在柔然不时侵略边境,人民又缺乏粮食,如果跟刘裕为敌,北方的敌人一定会肆无忌惮地深入国土,届时南北战火纷飞,国家必定陷于极危险的境地。

  不如把黄河河道让给刘裕,随他的意图西上,然后我们在东方驻防,阻挠他的归路,如果他能成功攻克长安,一定会感激我们的借路之恩,如果不幸失败,我们也不失救援姻亲盟国的美名,这是最佳的策略。

  而且,南北习俗完全不同,即便我们把恒山以南放弃,刘裕也不可能用吴越的士卒,与我们抢夺黄河以北的疆土,怎么会成为我们的祸患?

  为国家制定方案,自应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岂能受一个女人的影响?”

  姻亲盟约不过是托辞,大家持反对意见,当然不是因为拓跋嗣娶了后秦的公主,主要是担心刘裕趁机北上。

  全面分析下来,朝臣们的担心不无道理,刘裕如果真的西上入关,不免担心北魏切断他的退路,受到前后夹击,如果北上,则姚泓绝不敢出关协助北魏,按这种局势推断,刘裕虽声称西上,而其实可能真的是北上。

  但崔浩的分析也有依据,在他来看,刘裕凭借水军在北方攻打北魏铁骑,无异于以卵击石,本身就是不成立的。

  拓跋嗣最终选择站在大多数人那一边,任命宰相长孙嵩为山东军区司令官,又派振武将军娥清、冀州督导官阿薄干,率步骑兵十万人,沿黄河北岸备战。

  他的选择几乎是必然的,考虑到北魏近两年的情况,不自信也在情理之中,万一中了刘裕的诡计,大好基业可能不保,岂能儿戏。

  拓跋嗣固然英明睿智,但初登大位,挑战是不可避免的,胡夏和柔然这两个至为明显的威胁暂且不算,内部出不能没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像一片大湖,即便在没有风的天气,也照样涟漪不断。

  早在415年,从河西流亡出来的匈奴族,逃到上党集结,推举匈奴人白亚栗斯为单于,改年号为建平,用司马顺宰当智囊,攻击北魏的河南郡。

  当年4月,拓跋嗣就让固安子爵公孙表等五个将领,联合率军讨伐,居然没能平定。

  而紧接着大旱灾来袭,云中郡、代郡一带的居民,很多人饿死。

  当时天文台长王亮、苏坦,报告拓跋嗣说:“依照神秘预言书的指示,魏国应该把首都建在邺城,才能让人民富裕安乐。”

  拓跋嗣为此询问百官的意见,崔浩表示反对:“把首都迁到邺城,虽然可以解救今年的饥馑,却不是长久之计。

  关东百姓因为皇家原住漠北,于是认定各部落居民和家畜,数量无限,民间传言说像牛毛一样多,可是一旦迁往新都,必须要留下一部分军队,镇守旧都,只能分出一部分人南下,这些人不足以遍布各州,只能和汉人百姓散住在各个郡县,我们人数处于劣势的实情,就会立刻暴露,恐怕四周国家,也都可能产生轻视心理。

  而且人民由北向南,因为水土不服,疾病伤亡一定很多,同时旧都守军一少,赫连勃勃和柔然一定会打我们的主意,用举国之力发动袭击,到那时,云中、平城就会陷于危险的境地,而朝廷远在南方,被恒山、代郡之间的险要重重阻隔,难以救援,则声威和实力都将受到损害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2.tiannaxs.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