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春季攻势-下_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六章 春季攻势-下

第(1/3)页

  春季攻势的重头是北方,这里的主角是勒布元帅的北方集团军群主力和莫斯科战区战斗结束后重新北返增援的莫德尔元帅麾下第4装甲集团军和从中央集团军群暂时借调过来的第9集团军。(原克卢格元帅麾下,苏军冬季反攻时克卢格升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9集编入莫德尔麾下参加过勒热夫战役)

  中央集团军群借调援军的加入,也让北方集团军群在圣彼得堡外围的部队首次突破了100万人——历史上别看勒布元帅及其继任者在圣彼得堡城外围地带打了900天的围城战,可是事实上,他们的大包围圈里可是有苏联人大约150万的军事人员和450万人的人口(圣彼得堡城内约330万人口,周边地区及拉多加湖沿岸还有100余万人口。当时圣彼得堡是苏联第二大城市,根据1940年苏联参战前的统计数据,前三大城市人口分别为莫斯科450万、圣彼得堡330万和斯大林格勒270万),虽然不能明确说出这些人口里面实在扛不动枪的老头和小孩儿有多少,可是以苏联人一贯的动员能力来看,苏联人榨出一半人口用于准军事用途还是可以做到的。因此事实上,勒布元帅在这900天里一直是包围着比自己的部队规模庞大得多的苏联人,尤其在中线吃紧、装甲主力南调的时候,勒布元帅麾下最吃紧的时候只有不足70万人马的兵力,他却靠这些人马在冬天保持住了对圣彼得堡的大包围圈,从这个角度来说,也算是着实不易了。

  当然,人多有人多的好处,那就是防御战的时候靠人命填都能顶住德国人,只要战斗发展成互相填充防线对炮乱轰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形态,德军的精锐性就将无处施展。不过人数众多的劣势也很明显,那就是在物资补给不畅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饥荒。

  圣彼得堡及周边地区本身是不产粮食的,这座城市本来就是从沼泽区里建立起来的,一切生活物资都靠外部运输,因此如果说靠城内存量提供了四五百万人900天的吃用,那绝对是一句笑话。正常情况下,圣彼得堡的粮食都是靠连接莫斯科的铁路从南方运来,不过这条路早在1942年9月德军拿下大诺夫哥罗德和勒热夫的时候就已经断绝了,后来随着德军围城的进一步缩拢、喀琅施塔得和芬兰湾北岸地区被德军、芬兰联军全部攻陷后,圣彼得堡的物资来源就只剩下唯一的一条路——从拉多加湖湖面运输进包围圈,天气热的话用船,连底封冻的话就直接在冰面上用车辆和雪橇运输。

  可惜的是,此时此刻的形势和历史同期又有很大不同,那就是——拉多加湖地区的物资补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些地区也一样天寒地冻不产粮食啊?

  因此,当我们回顾一下平行时空见历史的差异,就不难发现是谁养活了圣彼得堡包围圈内数百万苏联人三年——历史上这些物资来源于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港,是英国人和米国人通过《租借法案》运来的,随后从那些北方港口经拉多加湖转运进圣彼得堡包围圈。

  现在,德军在整个1941年和1942年都是拥有绝对海上优势的,北极航线上的各个链环诸如冰岛、法罗群岛、设得兰群岛、挪威本土,统统都在德国人的控制中,而米国人的《租借法案》同样因为威尔基总统的尸位素餐直到1943年罗斯福搞掉威尔基之后才出台。

  所以事实上,维勒安部长所在的这个时空里,1942年冬天苏联人一颗粮食都没有从摩尔曼斯克港以及阿尔汗格尔斯克港得到,除了搜刮己方控制区内的民间存粮以外,苏军西北方面军司令梅列茨科夫大将就只能靠城市里原本的粮食储备和限制供应量的方式拖延断粮的时间了。勒布元帅从十月份到三月份,五个月的封锁对圣彼得堡包围圈内的粮食危机催化效果,比历史上围困两年半都要好。当四月来临,冬季过去之后,‘北极圈之王’梅列茨科夫大将虽然麾下仍然可以挤榨出两三百万可战斗的人员,可是事实上已经和一头刚刚完成冬眠烧光了皮下脂肪的毛熊一样外强中干。

  当然,以勒布元帅的能耐,显然是不可能光靠围困干等苏联人吃光粮食的,除了饥饿以外,勒布元帅在这个刚刚过去的冬天还采用了其他诸多手段百般折磨苏联人。

  首先就是把围城的炮击战扩大化,原本在攻打喀琅施塔得港的战斗中立过大功的德军列车炮群在喀琅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2.tiannaxs.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