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冬眠-下_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六章 冬眠-下

第(1/3)页

  1月底,首批十几个前线撤下来休整的师被安置到位,部分装甲师和机步师则被秘密集结起来测试磨合新武器的使用。这些新武器除了88mm长身管的黑豹坦克和105mmL68的虎王坦克外,自然也免不了有各种新式防空战车、突击炮和自走炮甚至轻型武器。

  以突击炮和驱逐战车来说,目前德军战争机器中最新式的驱逐战车也就只是3号追猎者而已,突击炮的发展起步比驱逐战车更慢,不过因此也让突击炮在开发伊始之时就拥有了更高的底盘起点——比如目前正在研发的4号底盘突击炮就被尝试着放弃炮塔后使用105mm36倍径榴弹炮或者与新式黑豹坦克同样的88mm反坦克炮。

  总的来说,这一次苏联人在驱逐战车和突击炮的应用上,倒是反而走在了帝国的前面——这倒不是说苏联人的设计理念也有多新颖了,只是因为战场的压力,弱势一方总是需要更早把坚甲重炮的突击炮和驱逐战车搬上战场;而强势的一方使用坦克就已经很满足战场需求了,自然没有那么大的动力去弄那些牺牲了某一方面性能的“不完全体”。

  在此后的整个冬天,一直到4月份为止,这种轮训休整会成为一种常态,每个月都会有15~20个师的前线部队撤换下来补足人员以老带新,一般的休整期限为2到3个月,以便让紧张血战的部队得到充分的休息放松,然后就会重新开赴前线,至于那些测试磨合新武器新装备的则会留的久一些。

  这个建议不是出自维勒安。蒙斯克部长——他还没有管的那么宽,也没那么多功夫去操心这些事情——而是出自帝国军备部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倒也算得上是施佩尔部长提前数年履职带来的蝴蝶效应了。原本的时空中,德国陆军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苏德前线作战太过吃紧后,自开战以来一直保持得不错的以老带新扩军体系出现了崩溃。

  从开战到巴巴罗萨行动,德军曾经5轮扩军,军队员额扩张了十倍不止。如此大规模的扩军如果放在米国和苏联,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士兵和军官素质大规模下降,以原本米国人1941年底42年初参战备战,到1944年年中诺曼底登陆为止,花了两年多刮练出来的人马,军事素质也仅仅是刚刚够看,苏联人从大清洗结束到德国入侵为止,为新部队成长预留的时间也有将近2年,最后的结果却是部队素质不堪一击。

  德国人却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其中最大的臂助就是德国式的扩军征兵制度——到对苏开战为止,德军的历次扩军都能把握好度,一般是让新征召上来的新兵经过三个月的基础军事训练,然后从旧的部队里面抽出一个团按照三三制打散后编入一个师,确保新的师里面每一个团至少有一个营规模的老兵,或者每个营里面有一个连规模的老兵,以此类推;并且把大约30%的有实战战绩的老兵提拔为士官让每个单位都能确保士官有足够的战场经验;这种方式扩充出来的部队,还会经过大约三个月到半年的混合训练和演习然后再投入战场。

  基于以上的措施,德军才可以在快速充实部队的情况下不导致部队战斗素质的明显下降。后来的事实数据也证明,当德国人在前期贯彻了这一措施后,只需要6到9个月的新兵训练时间,就可以达到米国人或者苏联人2到3年军事训练后的战场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2.tiannaxs.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