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血腥之路-上_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七章 血腥之路-上

第(1/3)页

  库宾卡和莫扎伊斯克之间的德军防御部队只有步兵第27军而已——其中两个师固守库宾卡这座近似废墟城市的周边,剩下一个师保持库宾卡身后到莫扎伊斯克之间将近二十公里的后路。毕竟考虑到寒冬时节在远离城市与道路的地方大规模驻军的困难,德军在莫扎伊斯克市中心为核心的防御圈只能维持不到30公里的半径,而莫扎伊斯克与库宾卡之间的距离有40公里,要想保持这个试探苏军反攻的桥头堡,那就不得不留下部队沿着身后的道路——至少是曾经的道路,部署一定规模的军队。

  与苏联人相比,这一地区的德军规模只有苏联人首批进攻兵力的五分之一,不过虽然数量不多,倒也可以看出朱可夫和莫德尔用兵上的指导思想不同——如果莫德尔愿意,投入更多部队到一线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那样就不得不面对前沿城镇和居民点承载饱和的问题,多出来的那部分人马就不得不忍受长时间暴露在零下四十多度的雪原中——被苏联人反复毁弃的库宾卡,充其量只能塞下2万多德军轮流在有简易掩体的地方御寒,人再多的话,就只能赶到天寒地冻的野地里了。

  12月18日的首轮进攻,朱可夫一次性投入了十万人以上的部队发动轮番冲击,因为距离苏军的预设阵地较近,炮兵使用上还是比较便捷给力的。同时因为士气还算高昂、莫斯科就在背后,朱可夫也有机会投入大量训练程度相对不足的莫斯科市民组成的民兵部队担任那种必然面临炮灰命运的任务,好节约一些士气和纪律性相对较好的苏军正规部队留着给后面的攻坚战用。

  800门苏联重炮的集中猛轰让德军第27军指挥官没敢让麾下4万多名勇士硬抗死挡,事实上第27军此前从莫德尔大将那里领受的命令也只是一旦苏军在天气不利的情况下一旦发动反击就试图摸清苏军反击兵力,并且迟滞敌人2~3天的时间为后方大部队争取到调整机动的时间即可。

  根据这一目标,第27军依托库宾卡东面数公里内的几道丘陵地带,稳固部署了背坡炮兵和工事,对源源不断冲杀而来的苏军步兵进行阻击,背坡炮兵一贯是德军从二十多年前开始就练习精熟了的防御战术,可谓是从上到下每一个军官都掌握到了熟极而流的程度。

  这种战术的精髓是在兵力占据弱势的时候,以炮兵为防御主力实现最大杀伤交换比,不计较每一块阵地的得失,而是利用适当放弃易于被敌军炮兵覆盖的场所,换取尽可能杀伤敌军有生力量的目标。在使用这种战术的时候,向敌一面的丘陵缓坡上只部署少量观察部队凭借防炮洞防御和观测敌情,炮兵部队和近距离阻击、反制部队则部署在丘陵背坡上避免敌人重炮部队的杀伤。

  这一招德国人在苏德战场上用的也不少了,苏联人不是没有学习过,只是苏军大量的新兵入伍、大量的军官换血让这种需要高度军事素养的时机把握能力的战术很难被苏军基层部队用出来罢了。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人只能依靠盲目凶悍地火力和悍不畏死的疯狂突击来弥补战术和火力精度上的差异,每次冲锋都会堆积数个步兵团从多个方向冲击,而德国人则会使用105mm和150mm榴弹炮成片成片屠戮缺乏战术素养的苏联民兵。

  每拿下大约一两公里的丘陵山坡阵地,苏联人都要付出万余人的民兵伤亡,经过4天3夜的激战,苏军第31预备役集团军(莫斯科市民组成的民兵部队)在付出了八万人的伤亡后,才算是拿下了库宾卡外围地区的全部阵地,把战线往前推进了7~8公里,贴近了市区的边缘——而德国人付出的伤亡仅仅只有两三千人左右,就这点伤亡中,还有一大半是每天下午到黄昏那段时间付出的,德国人为了给牵引式的重型榴弹炮部队争取到连夜后撤部署的机会,每次在苏联人即将突破阵地的时候不得不投入反冲击部队进行近距离作战,如果上峰允许抛弃重炮直接灵活撤退的话,伤亡数字起码还能缩减三分之一——当然,他们杀伤的苏军部队也会相应减少许多。

  ……

  12月22日。利用此前争取到的数天时间差,德军第27步兵军的远程加农炮部队和150mm牵引榴弹炮部队统统被统一部署到了库宾卡西面大约10公里的赫普。奥卡哈勃镇,与后续防御部队的炮兵单位合流一处。这里已经是德军部署的环莫扎伊斯克防线的边缘了,莫斯科河在库宾卡以西一代有一个大约三十公里陡然折向南方的拐点,到达赫普。奥卡哈勃镇的时候,莫斯科河南岸到梅塔湖之间的距离只有4公里左右,除非苏联人渡河迂回,否则的话进攻正面将会被限制的比较狭窄。而以德军远程重炮部队20公里以上的射程,部署在这里的重炮又可以很好地驰援库宾卡前沿阵地步兵部队的防御而不必担心短时间内被敌人冲锋的部队接近而转移的问题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2.tiannaxs.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