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荷兰要塞东欧版_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二章 荷兰要塞东欧版

第(1/3)页

  波尔塔瓦州首府,波尔塔瓦。这座二十多万人口的工业城市是东乌克兰的交通枢纽之一,从基辅通往哈尔科夫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铁路和主要公路都要经过这里然后分叉,所以如果巴格拉米扬不想让自己的数十万大军走坎坷的丘陵和湿地行军的话,波尔塔瓦几乎可以说是他突围的必经之地了——无论他最终的目标是哈尔科夫,还是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

  同样,这里也算是东乌克兰工业区内少有的乌克兰族人占据绝对多数人口的城市了——主要是这座城市的工业体系并不是很现代化,而是以畜牧产品加工为主要支柱产业,因为地处乌克兰草原带的核心,又交通便利,波尔塔瓦在苏联的地位就相当于芝加哥之于米国——在米国,如果芝加哥商人愿意的话,就可以通过停产让七成以上的米国人吃不上肉,所以这座城市在未来组建篮球队的时候,都需要使用公牛这个最代表城市产业特色的象征物——在苏联也一样,波尔塔瓦是苏联最大的肉类加工和皮革加工中心,是乌克兰粮仓的畜牧产品集散地。

  因为这里的工业产业比较传统,技术含量不高,所以俄罗斯族和其他外国专家技师的比例也就不是很高,所有的产业工人都是乌克兰当地人,没有外来移民的技师阶层,就民族倾向来说,可以算得上是对苏联、对俄罗斯仇恨度较深的了。

  早在200多年前,沙俄彼得大帝发动对瑞典的北方霸权战争时期(战争的最终结果就是沙俄得到了波罗的海的入海口,彼得大帝也就在波罗的海岸边建造了圣彼得堡这座城市以夸示武功)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就和彼得大帝在乌克兰的波尔塔瓦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会战(1708年)当时乌克兰人民在领主马日帕的指挥带领下,选择了与瑞典解防者的谈判合作,以与瑞典结盟的方式争取从沙俄的统治下独立。

  不过很可惜,查理十二世选取的不利出兵时机和那个年代对沙俄国土上行军速度之迟缓的估计不足,让查理十二世的部队在找到和俄军决战之前就因为冬季的严寒损失了三分之一的有生力量,火药储备受潮严重,最终惨败于彼得大帝之手。(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从最早17世纪全盛时的奥斯曼人,18世纪大北方战争中的瑞典人,19世纪的拿破仑,20世纪的希特勒。俄国人在面对强敌的时候就是靠千年不变的无招破有招——管你怎么打进来,坚壁清野焦土抗战,熬到冬天,无论什么强敌都溃败了。俄国的寒冬,可以当千万雄师使用。)

  这样的交通要地,德国人同样不会不注意派兵阻击,之前担任正面阻击任务的几个师已经退到了这里,而按照原本的计划,从北面横插而来的赫尔曼。霍特将军的德军第3装甲集团军前锋精锐也该在苏军试图突围时赶到这里,然后在巴格拉米扬的腰子上狠狠捅一刀。

  可惜这一切暂时出现了一些变故——被巴格拉米扬当作弃子丢掉的安德烈。弗拉索夫中将率领着苏军第40集团军残部在米尔哥罗德不惜一切代价用血肉之躯死死抵住了赫尔曼霍特的第三装甲集团军前锋南下的路线,以每天损失万人的速度快速失血,可是就是咬死不放不肯给德军让出追击的道路。为了实现这一点,听说弗拉索夫中将昨天还在拉尔罗斯河畔集体枪毙了600多名假装伤势沉重不敢向前的苏军伤兵,震慑了几近崩溃的士气。

  所以,德军第一批在波尔塔瓦组织防御的部队只能是之前第6集团军先期渡过第聂伯河的阻击师了——也就是赖歇瑙上将的德军第6集团军下属2个摩步师、1个机步师的阻击兵力。9月12日,这些部队逐步收缩到波尔塔瓦一带的时候,原本按照赖歇瑙上将的指令,部队应该继续执行迟滞作战,并在适当的时机让开道路让苏军突围,避免困兽之斗的消耗。不过情况到了波尔塔瓦时却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德军阻击部队进城并开始肃清原本残留在当地的苏军安全部队时,当地民众发生了迎接德军的陈情清愿,随着城内苏军开始溃败,缴获到了武器的乌克兰人把陈情带路发展成了阵前武装歧义。

  很快,这种行动发展成了燎原之势,二十万乌克兰市民纷纷劫夺被杀死的苏军的武器,打开苏军安全部队的内务部队的几处小型军械库,临时组织起民兵表示愿意协同德军一起保卫家园——虽然他们只有不到两千条枪,而且完全没有军事训练和军事素养。

  要知道,苏军的拼死突围给德军阻击部队造成的消耗还是比较可观的。当初苏军在卢布内方向发起集中突围的时候,德军这一阻击部队可是拥有3个摩步师、1个机步师和1个装甲师的满编兵力的,在连续六次的沿河阻击杀伤苏军近20万后,德国人的阻击部队损失也是不小的,尤其是苏军投入突击的总兵力是德军阻击的数倍,第33装甲师的坦克在持续的堵漏救火中几乎被打光或损坏,被直接战斗中摧毁的4号坦克加起来就有1个营的数量,剩下的也基本上在连续高强度作战中损坏故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2.tiannaxs.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