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对攻_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章 对攻

第(1/3)页

  直升机的秘密已经不需要等普里皮亚特沼泽地的苏联溃兵汇报给斯大林了。当德军武装档卫军第5伞兵师在7月5日凌晨于土库曼斯坦的切利肯港完成机降的时候,德国人的这种战略运输武器就已经曝光在全世界的面前。

  3个团的德军精锐士兵在苏联人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出现在切利肯港,还有一个团的士兵被机降在了切利肯港西南偏南30公里外的奥格加丹岛上。德国伞兵用几个小时的时间就肃清了这座里海沿岸的港口小城,城中不过数千的苏联三线民兵部队连一点反抗的机会都没有就被歼灭了,唯一蹦跶地比较激烈的是苏联海军里海分舰队的一个港区卫戍营,他们紧紧据守港口北面的哈泽尔海岬和港区防波堤,依托工事坚守,缺乏重型攻城装备的伞兵自然难以依靠地面冲锋一举拿下这里。

  不过这些已经没有关系了,德军本来就没打算一口吞下整个土库曼湾港区,只要能够为后续部队开辟出一片上岸的场地,一切就已经足够了。切利肯港周边有足够的深水泊位供运输船舶停靠,而南面的奥格加丹岛虽然是一个只有几个渔村的沙洲冲积小岛,但是那狭长平坦的地形完全可以临时抢修一些野战机场供德国空军的战机突前部署——毕竟从伊朗北部的里海沿岸到这里还有200海里的直线距离,如果不在此处抢修机场的话,后续的空中支援作战半径就会大受影响。

  当然,或许有人会疑问——伊朗和土库曼斯坦不是有陆地边境线直接连接的么,为什么要选择多费手脚在土库曼湾机降、登陆作战呢?不打通陆上通道就大规模跨“海”(当然,里海其实只是一个200海里宽、700海里长的大湖。)作战的话,就不怕后路被断补给不畅嘛?

  其实,这也是必然的选择,因为整个伊朗高原和东面的阿富汗、西面的高加索三国都是山地纵横绵延千里的环境,伊朗位于里海南岸的厄尔布尔士山脉作为衔接西面的高加索山脉、东面的兴都库什山脉的纽带,把整个伊朗、阿富汗与土库曼斯坦之间的陆地边境用崇山峻岭隔开,最高峻的地方海拔接近4000米,连一个可以便于大规模机械化部队机动的隘口都找不到,因此德军主力自然不可能选择这条路。

  这种情况下,充分利用水运必然是不可避免地选择了。在第5伞兵师出击之前的时候,恩泽利港内就反常地车水马龙起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2.tiannaxs.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