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七月风暴:为了部..._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零四章 七月风暴:为了部...

第(2/3)页

和机动火炮的质量和规模优势更是巨大,唯一处于劣势的是空军战斗机的制空性能——此刻的苏军还在使用以I-15/I16为主的战斗机,而La-3和MIG-3战斗机都还只在验证阶段,之前的诺门坎战役和芬兰冬季战争时遇到的空中敌手都不是很强大,这让苏联人加快投产新式战斗机的需求不是非常迫切——毕竟在历史同期,拉格、米格和雅克战斗机也多半是因为德国人的入侵而匆匆定型的。

  就是在这样一种实力对比下,这场七月风暴行动打响了。

  苏军成钳状地包围着满洲地区,分别从西面、北面和东面让3个集团军群齐头并进发起进攻,但是事实上还是有主有次的——朱可夫中将的远东第1集团军群和科涅夫的远东第3集团军群担任了相对重要的主攻任务,而华西列夫斯基大将亲率的远东第2集团军群虽然目标被选为从海拉尔和呼伦贝尔进攻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但是实际上起到的更多是牵制作用,以防止日军主力抽调兵力南下或在被击败后有秩序地撤退。

  在西线,朱可夫的集团军群在大量装甲车辆和卡车的补给支持下,穿过蒙古的丘陵草甸和沙漠,远离他们的铁路补给线直接插向了热河——这出乎了日军对苏联后勤的估计,毕竟在两年前的诺门坎战斗中,苏联人在进攻方向的选择和补给的实施方面表现得还是非常依赖于他们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和蒙古铁路的。

  显然,苏联人在作战计划上很想依葫芦画瓢翻版一份德国进攻法国一样的大胜来鼓舞士气人心,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在讨论作战方向时就有意识地强调了“从常规补给来看不适合进攻的路线出击”。以效法一次阿登山区一样辉煌的突破。

  在开战后的最初两天内,日方将领几乎不能作出苏军准确进攻方向的判断,而大部队却因为分兵固守哈尔病、沈阳等几处大城市而被分散,在朱可夫的60万人马正面的日军只有区区8万,这对于最擅长打绝对数量优势的顺风仗的朱可夫来说,可算是找到了一个出一口恶气的机会。他一不计损失、不问伤亡、只追求突进速度的态度指挥着这场战斗,把喀秋莎火箭炮这些善于机动部署快速投入的武器使用到了极致,而一旦遇到日本人有轻装甲防护的自走炮群的反制,则立刻出动I-15/16战斗机群和伊尔-2攻击机实施纵深清除——这些任务都是在苏军没有得到制空权的情况下被强令出击的,苏联人为了快速突破三天之内付出了200架作战飞机和600门快速部署火炮、轻战车的代价,连续突进500公里,围困锦州,切断了在热河、绥远两省前线与远东国军队对峙的日军一部和后方主力的联系——在39年的战争结束之后,日军的前沿从关外三省前伸到了热河、绥远两省的长城沿线,为了防止远东国军队反扑,这里常年部署着关东军队的三分之一人马。

  在东面,科涅夫中将的进度要缓慢一些,主要是延边一带的平地比较狭窄,远东和苏联、朝鲜之间的长白山脉对苏军的大规模装甲部队展开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事实上在苏军3大集团军群编制时,科涅夫所部在坦克部队的部署上也确实是最少的。不过所幸日军在此地的驻守部队也是最为薄弱的,3天之内,科涅夫所部还是成功推进了200公里,攻克吉林,逼近长春。

  不过如果苏联人以为日本人在被割裂成数片区域各自为战之后就会很快崩溃,那就大错特错了。虽然到了7月15日后,苏联人以付出了几乎3倍于日军的伤亡成功把日军的绥远热河、辽东、朝鲜、黑吉等处通过朱可夫和科涅夫的穿插夹击割裂为4块无法互相援护的区域,但是那种类似于德法战争时法军总崩溃一般的局面却并没有到来。

  究其原因,无非是日军的韧性和就地补给能力绝对不是法国人所能比拟的,历史上45年的八月风暴之所以以摧枯拉朽之势一周结束,那也只是因为日本已经兵败投降再无战心——以历史同期八月风暴行动中关东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2.tiannaxs.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