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军备反思_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五章 军备反思

第(1/3)页

  苏芬战争最终以芬兰按要求割地结束了,苏军在付出阵亡、冻死、失踪、不治共22万余人、伤俘60余万的代价下拿下了他们想要的地峡缓冲带;芬兰方面伤亡被俘总计也达到了7万人,相当于其总可动员军事人口的三分之一。

  与历史上相比,不用挨过整个漫长的冬季对于苏联人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从12月底到3月底这几个月的时间里面,就算把大军赖在极地圈附近,作战效率也是非常低下的,会徒然增大很多不必要的额外损耗。当然,在军官和士兵战斗素质和战斗意志比历史同期更为疲弱的情况下可以最终完成速战速决这个目标,这完全仰赖于苏联人新投入使用的T-34坦克原型车。

  经此一役,苏联人对于技术装备的发展也有了几个新的重点建设方向,首先是由于柴油机动力坦克在抵抗简陋的燃烧弹类反坦克武器攻击时表现出来的比汽油机坦克的明显优势,苏军开始加大T-34坦克的投入力度,根据苏军的计划,将在近期就苏芬战争中的实战测试对T-34进行最后的量产前改进,争取到1941年2季度开始逐步把这款坦克投入量产。

  不过也因为此次芬兰战役的教训,让斯大林认识到了苏军中目前还大量装备的BT-7,T-26等型号繁多的老式坦克也存在进行柴油发动机改造的需要,这些改造工作大量分散了T-34的产能,所以T-34在和平时期的产量最多只能达到750辆/季度,按照苏军装甲部队的编制(一个坦克师375辆坦克)预计到1942年年初可以用T-34装备5个坦克师,1943年年初可以达到15个,而因为火炮研发技术的延迟,1941年间生产的T-34仍然只能使用30。5倍管径比的76mm坦克炮;届时,苏联全部的上万辆各型旧式坦克也可以完成发动机改造的工程——当然,前提是苏联人的战争可以撑到1943年才爆发,但是至少目前斯大林自信地以为希特勒是不敢对他动手的,只有他主动动手的份儿。

  当然,苏芬战争所导致的苏联人的军备反省也不全都是正面的,至少在火箭炮问题上,芬兰人的表现着实让苏军感到了困惑,也对之前的一贯发展策略产生了怀疑,BM-13“喀秋莎”的后续完善工作被停滞了,反而把火箭炮的研发力量投入到了逆向研究芬兰人的火箭炮上面。

  沃罗涅日设计局,火箭炮研究室,总工程师库沃洛夫和一帮苏军工程师端详着面前那几枚拆掉了引信和装药的哑弹,以及几支前线苏军弄回来的被芬兰人烧糊遗弃了的“薄皮”铁管——当然,这所谓的“薄皮”是相对于同等口径的重炮而言的,实际上还是有那么几公分的厚度的。

  “可以确信是芬兰人自己生产的么?没有德国人的技术的痕迹?”

  “应该是芬兰人生产的,虽然我们没有听说过德军有列装过火箭炮,但是他们用的化学弹药投放小组用的武器我还是有所耳闻的,那是一种1935年就开始研究的东西,这么多年了德国人的保密工作就算做得再好也是瞒不住的,看这些铁管导轨,两者倒是差不多,但是弹药完全不同——这些弹药比我们的还要差,既没有弹翼,也没有螺旋喷口,连刻画膛线的意图也没有,根据我们的估计,这玩意儿只要飞出三公里的距离,偏差就可以达到500米左右,毫无精度可言,这次芬兰人之所以能够应用成功,完全是因为前线部队警觉心太差,居然被芬兰人潜伏到如此近的距离动手——芬兰人在距离科特卡港不到5公里的地方才开炮,而且科特卡港内当时临时仓库众多,人员密集,不管怎么打都能打中不少东西。也就是这种特定的作战环境,才得以让曼纳海姆竖子成名。”

  “可是,这种武器连同炮架在内也只有400公斤左右,发射筒组和炮架分散运输的话,每个组件不到200公斤,就是一头骡马都可以驼动,甚至不需要马车和雪橇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2.tiannaxs.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