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苏芬终战_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四章 苏芬终战

第(2/3)页

德国人的同类产品重了数倍,而且还需要增加额外的炮架机构来平衡因为尾焰后座行程加长导致的额外后坐力。

  德国人的火箭弹则不同,德国人从1935年港开始研发火箭炮的时候,在炮弹方向控制上采用的就是多喷口螺旋喷气推进的方式——与苏联火箭弹的1个喷口的火箭弹不同,德国人为了追求最高的射击精度,在最多的时候给测试弹体安装了多达26个沿着弹体外部均匀圆周分布的喷射口,每个喷射口都按照线膛火炮惯用的14°螺旋角侧倾,使用这种喷射口发射出来的火箭弹可以模拟线膛火炮发射的那种炮弹一样的自我螺旋特性,从而保持弹道精准,因为弹体螺旋飞行,因此也就不需要也不可能安装安定尾翼。

  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螺旋弹的精度可以和线膛火炮媲美,进度远远高于苏联人几乎等于胡乱压制的“喀秋莎”火箭炮——这是德国人追求精密的天性所极力追求的;劣势则是火箭炮弹药加工非常复杂——苏联人只要加工一个火箭发动机尾喷口,而德国人需要加工14个到26个,其工作量上的差距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德国人的做法还带来了一点算得上是附加价值的优化,那就是德国的火箭炮系统可以做的非常轻盈。因为火箭弹的飞行方向是依靠高度平衡的自螺旋喷射来控制的,弹药不依靠炮管和导轨就可以达到很高的自稳定性,所以德国火箭炮无需那种又长又重的发射导轨和抵消长后座的沉重炮架。

  这也就解释了德国人用几乎等同于日式九二式步兵炮那样粗短的炮管长度和区区40mm博福斯炮的制动炮架,就可以扛起这些发射150mm口径弹药的大炮。在同样的单次弹药投放量的情况下,德军火箭炮的重量连苏军的20%都不到。因此也就能在苏联人认为“不可能通过重型火力装备”的地形上完成这一军事机动上的奇迹,就好像汉尼拔把战象运过圣伯纳德隘口,也好像拿破仑把大炮运过圣伯纳德隘口。

  维勒安一直在德军山地部队中测试这种轻便的重炮的使用,只是一直没有什么需要快速机动推进的作战需求让这种武器发威罢了。随着火箭炮研发的进展,德军中仅有的那几百门过时的1938年型火箭炮也就被作为援助物资一股脑儿丢给了芬兰人——唯一的条件是,芬兰人必须把这种“粗制滥造”的武器来源说成是他们自制的。

  因此,在两百门轻型火箭炮齐射的那一刻起,苏联人的命运就被决定了,在这种不可思议的突袭下,以苏联军队的应变能力和军心士气,想要不崩溃是不可能的。崔可夫中将急的犹如被捏住了蛋蛋的银贼,把督战队全部派出去阻拦乱窜的苏军士兵,但是这些意志崩溃的士兵宁可被督战队排队枪毙也不愿意活着看到自己的肉体被这些可怕的弹雨撕碎。

  崔可夫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了,现在唯一正确的做法是立刻收缩固守待援,并且向赫尔辛基方向的攻城部队求援。

  ……

  1940年12月5日,芬兰军队使用自制的简易火箭弹迫击炮——按照芬兰人的宣传口径,他们是学习了其他国家惯用的火箭推进炮兵武器,然后自制了一些没有膛线和尾翼的滑膛火箭炮——作为奇袭火力,一举偷袭突破苏联军队在科特卡港的防御阵线。

  就像是为了证明他们的说法,芬兰人还在炮击中发射了几十发既没有尾翼也没有多个螺旋喷口的粗制滥造的单喷口无翼火箭弹,并且无一例外是哑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2.tiannaxs.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