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应急之策-上_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四章 应急之策-上

第(2/3)页

几个师的英国人在北部沿海和山区与帝国的山地部队、伞兵部队继续着躲猫猫的静坐战争以外,德军覆盖的土地上再也没有其他正在进行的战役了。

  帝国的气氛也从紧张的全面紧绷的备战状态转入了一个相对和缓的休整期,希特勒在维勒安的安排下,重点视察了一下几个被重点支持的新项目,这些都是基于在之前短短两个月的战争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所作出的整改。

  首先是帝国的合成燃油工业,希特勒在1936年开始就已经对合成油工业给予了非常重大的关注,毕竟德国是一个贫油国,一旦爆发战争石油的进口渠道也很容易受到打击,所以在希特勒重整军备的前几年,合成燃油工业受到了高度的关注,技术成熟性和效率也有了非常长足的发展。

  最开始的时候,合成燃油的生产成本是炼化燃油整整6倍——在使用煤炭转化燃油的过程中,煤炭中的能量有效利用率只有25%,如果算上对碳元素团进行氢化反应所需要制取的巨量氢气的能耗和催化剂中毒的损耗成本,这个数据就跌倒了可怜的7%。

  在得到希特勒的精神支持和维勒安的技术信息、资金支持后,在此后的3年内法本化学刻苦攻关,先后解决了多个技术难题,把煤炭本身的能量转化利用率从25%提高到了45%,而催化剂成分在经过多年试验改良后,稳定性寿命比原先提高了15倍之多——这意味着一座合成炼化炉在添加足量催化剂之后,可以持续开工生产一个半月,而不是像原来那样经过3天就要停工更换催化剂,不仅节省了成本,更是大大提高了工厂的生产利用效率。目前制约煤化燃油成本的最大瓶颈,仍然是工业制氢的成本。

  截止到1940年,德国人生产的合成燃油综合成本已经不到天然炼化燃油的3倍,原本开工的按照年产450万吨燃油规模规划的合成工厂,也因为催化剂问题解决,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实际产能达到了可怕的800万吨——前提是只要你德国的煤矿能够足够快地为它们提供足量煤炭。

  这只是理论产能,事实上,随着西班牙内战期间和南斯拉夫‘内战’期间维勒安部署的战略储备计划的展开,德国的石油合成工厂大多没有满负荷运营——毕竟合成油的技术发展再快、再便宜,现在其成本还是要比天然炼化油贵上一倍多,既然如此,在天然炼化油没有出现短缺趋势之前,自然没有必要干这种浪费的事情。合成燃油是在帝国有出现燃油危机时的一个保障性手段。

  不过今天,位于科隆的这座法本化学刚刚改建的合成燃油工厂却迎来了一场秘密视察,来者正是帝国元首希特勒。

  进入厂区,看着刚刚建成的散发着焊接填料气息的巨大钢铁反应球罐和增压馏化设备,希特勒的心中满溢出一股艺术家的激情。尤其是那辆敞篷的梅赛德斯奔驰顶着厂区内那无处不在的巨大通风机械吹出的烈风顶风前行,站在车上迎风而立,一种纵横捭阖的豪情油然而生。

  “元首,这座氢化塔和裂解塔是我们根据之前的煤化燃油氢化塔改良而来的,主要调整了送料和反应容器的规格,并且加固了耐压等级。经过简单改装之后,这套生产设备的用途就可以从生产煤化燃油改为重油裂化。在调整生产工艺后,1条年产30万吨煤化燃油的生产线就可以改为以120万吨重油、渣油为原料、出产100万吨裂化柴油和催化柴油和40万吨沥青材料的重油裂解工厂,让原本不适宜给柴油机和燃气轮机使用的重油材料得以被充分利用起来。”

  希特勒闻言频频点头,算了一下这笔账,以帝国目前800万吨的合成油年产能,只要牺牲其中两成就可以换来每年500万吨重油、渣油的氢化裂解需求。这个产能已经差不多可以消化掉帝国炼油工业本来每年汽/柴油炼化过程中会生成的全部重渣油存量了。实在是一笔不错的买卖。

  其实合成石油和重油裂解的原理是差不多的——都是把含碳量高、含氢量不足的大分子聚合团打散成轻质分子,并依靠注入氢气和催化剂让大分子团打散后的产物与氢气充分反应,形成氢饱和的高热值燃油。

  区别在于,用煤炭合成石油的时候,那是把几乎纯碳的物质浆化成水煤浆后与氢气反应,过程中的反应能耗和氢气能耗都是非常巨大的,而重油氢化成本则低得多——因为重油已经是一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2.tiannaxs.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