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挪威与芬兰_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五章 挪威与芬兰

第(1/3)页

  1940年8月15日,波兰瓜分结束后仅仅15天,苏军在于芬兰交涉卡累利阿地峡领土交换事宜失败后,悍然发动了一场新的战争,动作之迅捷,让世界各国措手不及瞠目结舌。

  战争的起因是苏联以希望增加彼得堡方向上的战略纵深为由,要求用苏芬边境北部北极圈内的荒漠领土换取卡累利阿地峡的膏腴之地(相对而言),可是卡累利阿地区作为芬兰最富庶的省份之一,芬兰人又如何肯束手就擒呢?

  在此之前,全世界的舆论一致认为战争的进一步扩大会由德国人挑起——事实上在波兰战役收官阶段和战后的下一阶段行动准备过程中,德国人虽然没有什么地面进攻的动作,但是也一直没有放松和英法之间的海上对抗。

  在这段短短半个多月的海上破袭对抗战斗中,先是一艘德国海军的“德意志级”装甲舰“斯佩伯爵号”在击沉英国人数艘轻重巡洋舰后终于被英国人的剿杀舰队击沉,而后又有英国人的“皇家橡树号”老式战列舰和“勇敢号”航空母舰在回航本土的途中遭到德国狼群的鱼雷饱和打击而沉没,双方的海上对抗已经趋于白热化。

  可惜的是,事实终究证明,继续打响战争第二枪的是斯大林。斯大林比希特勒更加的心急,在等希特勒打响了开战的第一枪之后,苏联的战争机器就迫不及待地全面运转起来了。

  8月15日,苏联人在不宣而战的情况下入侵了芬兰的领空——他们在图-2轰炸机飞临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上空后才向芬兰人提交了宣战声明,然后在递交后5分钟开始投弹,万分勉强地把偷袭作战的恶名给修补好了(注:以上就不加工了,包括破袭战进程和苏芬开战,都是完全的史实缩写而已,不过下文可能有艺术加工。),不过这些把戏骗不过任何人,后来在国际社会各国斡旋未果的情况下,英法美诸国通过决议把苏联开除出国联。

  两天后,苏联人展开了正式的地面进攻,一开始进军非常顺利苏联人在一周之内沿着苏芬边境突破了一百多公里的距离,夺取了大片的芬兰土地,可是在进入芬兰人多年经营的卡累利阿地峡后,被芬兰人的曼纳海姆防线挡住了。

  曼纳海姆防线是以芬兰军队总司令曼纳海姆上将的名字命名的,拥有无数的炮台和筑垒交叉火力点,且地势崎岖、沼泽纵横,对于装甲大兵团的展开和纵深补给非常不利。

  而后世苏联人引以为傲的T-34坦克此时还没有出场,靠着薄皮快捷的BT-7和T-26显然是不能指望突破这种经营多年的防线的。而KG-1型重型坦克和T-35多炮塔坦克威力倒是够了,可是苏联人经过大清洗后拙劣的坦克战战术让这种本来可以欺负一下小国的武器也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苏军指挥官脑子中根本还没有学到步坦协同作战这根弦,重型坦克在多次硬冲地势复杂的沼泽防线后纷纷后毁于芬兰人的反击炮火。

  直到9月份后,随着初秋雨水的到来,卡累利阿地区的地势变得更加泥泞,苏联人不得不放弃了使用装甲部队速胜的企图——事后被斯大林处决的苏芬战争第一阶段指挥官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德国人刚刚使用坦克突击的战术取得了一场大胜,可是自己就那么倒霉呢?自己明明是依葫芦画瓢的啊!

  放弃装甲快速突击的想法后,苏联人调来了他们1933年时候就开始研发的重型火炮部队——使用重/轻巡洋舰口径规格的B-4系列203mm榴弹炮和ML-201937型152mm加农炮。与之前一线部队普遍使用的A-19122mm相比,这些重火力好歹可以通吃芬兰人在曼纳海姆防线上的一切坚固工事和炮台了。

  B-4是一种强劲的重炮,一般来说,使用B-4重炮的苏联炮兵即使使用充分的防护耳塞,也会在两三年内失聪或者内脏出血而死以B-4的强力火力,任何芬兰人的重火力点只要挨上一炮,都是没有可能幸免的,最大的难题只是在于B-4为了增加口径和弹药威力管径比较小,不得不放置在距离敌人较近的一线阵地上作为直瞄直击火力使用,生存性较差。

  不过有利必有弊,重炮部队的调度非常不易,尤其在波罗的海东北岸地区进入秋雨时节后,这些缺乏动力的重炮就更是深陷泥泞了。B-4和ML-20系列的全重分别有20吨和15吨以上,但是在此刻的实战中,得益于B-4系列有先见之明的履带式牵引设计,让它的非战斗损失率降低了不少,苏联人特别部署的16个B-4连队最终都得以成功部署到了进攻曼纳海姆防线的正面,而ML-20有许多就在牵引的过程中陷入了卡累利阿地峡的沼泽地形之中,成为了芬兰人游击部队的战利品,很快就被用于屠杀它们原来的主人。

  苏联人在一步一步坚定有力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2.tiannaxs.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