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战前会议_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四章 战前会议

第(1/3)页

  在另一个时空中,成败论者对于希特勒入侵波兰的定性是:由于德国资源耗尽,不得不全面启动战争机器,悍然发动了世界大战。

  事实上,战备资源消耗过多,红利回收遥遥无期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由此推导出来的“悍然发动了世界大战”则是唯结果论的一种看法。

  从结果看,德国启动战争机器的结果确实是发动了世界大战,但是从主观动机来看,却未必是“图谋悍然发动世界大战”。对于德国来说,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吞并波兰东部的日耳曼人居住省份,把这些地区重新发展、整合到德意志的版图中去,再好生发展几年——最好能够拖延到起码1942年,再让后续的战争全面爆发。

  所以1939年11月,希特勒在和苏联瓜分完波兰之后,一度企图和英法求和停战——他的借口是苏联也在波兰问题上获得了巨大的西进利益,有可能威胁到整个欧洲,可是英法当然没有答应他。

  1940年6月,希特勒在秒杀法国之后,再一次反复试图让英国人停下战争机器,恢复停战后挥军东进,可是英国人还是没有答应,然后才出现了打打停停战略目标屡次变更的不列颠空战。

  德国的战争机器在1940年和1941年完全没有动员起来,因为连希特勒都不知道未来的走向是会恢复到两三年短暂的和平发展时期,还是一路打到死。直到1942年为止,连米国都直接参战进来之后,希特勒才从认识上充分了解到,只有与英美苏法全力一战,把所有敌人都打趴下后,帝国才有停战的可能。

  后世的人往往倒果为因把希特勒之前不重视军工生产、帝国资源配置缺乏动员这一点和斯大林的举锅体制相比较,来论证希特勒的缺乏远见,却不一定有深刻想过这一切只是因为希特勒的外交预见性把握上的不足。

  在希特勒的观点看来,本来波兰战役应该是一次擦枪走火,如果德国在迅速干掉波兰之后立刻转入低调,那么波兰就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捷克斯洛伐克,成为被牺牲掉的国家,同时帝国还能恢复到两三年的和平发展时期中进一步扩充力量——他之所以有这种自信,主要是因为苏联人在39~40两年间的表现一点也不比德国逊色,斯大林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连续灭亡了东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摩拉维亚五国,入侵芬兰。从灭亡的国家数量和侵占的土地面积来看,苏联无疑比德国更有侵略性。

  德国唯一道义上的劣势是在于德国打响了入侵波兰的第一枪,苏联打的是第二枪,所以让苏联的一切后续侵略行为看上去多多少少带有了一点“自卫性”——就算不是“正当防卫”,那至少也是“防卫过当”或者“假想防卫”。

  可惜,希特勒漏算了英国人持续千年的“大陆霸权恐惧”,这一点导致了他的其他全部盘算都成为了泡影。他对于英国人那种莫名其妙的好感和拉拢感葬送了他的帝国。对于英国人来说,无论希特勒讲的道理或者威逼利诱看上去多有道理或者多有诚意、多有威胁都是没有效果的,英国人一千年以来只认一个压倒一切的绝对道理——那就是联合大陆次强打击大陆最强。

  希特勒在秒杀波兰和法国时表现出来的实力太过犀利了,而苏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2.tiannaxs.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