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探秘佩内明德_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一章 探秘佩内明德

第(1/3)页

  向希特勒要到了最高授权后,维勒安就把多恩伯格上校和阿尔贝特。施佩尔推荐给了希特勒,希特勒分别任命他们为帝国技术情报局研发管理总监和工程管理总监。这两个任命也算是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典范了。

  佩内明德基地位于乌瑟多姆岛上,是德国最早的火箭研发基地。乌瑟多姆岛面积445平方公里,地处波罗的海奥德河河口,南面隔海相望就是德国重要军港斯德丁。自从希特勒上台后,这座400多平方公里,仅有万余人口的小岛开始逐渐成为一个秘密的军事化管理基地,一开始仅仅是航空和火箭发动机的研发工作放在这里,后来一些材料工程和空气、流体动力学乃至风洞的研究都被带动起来。

  现在岛上的居民已经经过了几番筛选,留下服务的都是绝对忠于帝国的公民,海军舰艇也在岛南部的卡米尼克港建立了基地,部署了一队鱼雷艇及数艘大型军舰——当它们停泊的时候,无一例外都会用面积数千平米的伪装网覆盖起来,试图掩盖一切可以从空中探知这里存在驻军的迹象,这些军舰的职责为这个岛屿提供海上巡逻,防止东边的波兰人进入,整个小岛随着德国军方越来越多直接空降交办项目的增多日渐繁荣。

  多恩伯格上校从1931年开始就是德国佩内明德火箭研发基地的总监,在他的有效管理和评估下,才有了后世德国火箭技术数年内的突飞猛进,德国人不缺乏执行科研的天才科学家,但是如何调度和评估研发资源上,德国人一直缺乏美国式的现代化管理,所以无论是研发效率还是生产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德国人都不如美国人,尤其是希特勒采取了排斥犹大人的策略之后,这个情况就更明显了——毕竟这个世界上最精明的银行家,算计着和效率学家几乎清一色都是犹大人,他们几千年的商业化效率管理制造了无数可以把任何学科成就与商业效率联系起来的奇才,比如埃尔顿梅厄教授,这一点毋庸置疑,连希特勒自己都承认。

  德国缺乏一种高效的效率管理体制,导致研发工作中没有全国一盘棋的布局,人力和物质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非常严重,可以说科研管理学和工程管理学这些学科在德国人来说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只能靠几个偶尔的统筹天才来撑撑门面。

  来自星际时代的维勒安当然知道统筹研发资源的重要性,在委内瑞拉的时候,当他发现了施佩尔的管理天才后就对他大加赞赏委以重任,并且让伊莉雅利用其成熟的管理统筹数据库帮助施佩尔更快地学习与成熟,并且将自己的工程管理天赋系统总结出来。

  经过两年的锻炼,现在的施佩尔比起在委内瑞拉建造古里水电站的时候来说更加成熟了,几乎可以达到后世1944年时担任帝国军工生产管理总监时的水准。

  维勒安从柏林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歌德堡大学等处搜寻了数百名可靠的日耳曼籍原本技术专业出身,同时又学识渊博有管理天赋的研究生,以每月5000马克的高薪,用军方的名义与他们签订了军事化管理、为期十年的服务协议。然后就把这些人调到佩内明德基地,由多恩伯格和施佩尔担任教官,进行研发管理与资源配置方面的培训。在这个为期两年的培训过程中他们将活学活用把自己所学用到佩内明德基地的各项研究工作中去,数年后这些人都会成为帝国各个专门研发和生产协调委员会的骨干。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因为在挑人的时候维勒安首先强调了这些人要可靠,所以基本上都是一些狂热崇拜希特勒的人,也无疑被希特勒的著作灌输得不轻。一开始授课的时候维勒安曾经试图直接引用一些卓有成效的管理学论文或者书籍,但是这些人一看到课本的著作人居然署着一些犹大人的名字的时候无不忿然罢课。后来维勒安只好花了一些时间把这些理论加工修饰一番后改头换面署上一些德国科学家甚至他自己和希特勒的名字。终于让那些学究们放弃了对“二道贩子民族的二道贩子著作”的抵触情绪。

  维勒安没有过多干涉多恩伯格的管理思路,只是强调了几个很重要的要点,比如建立后世软件研发时代那种对抗性的研发/测试机构,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2.tiannaxs.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